暖通空調業如何應對“入世”市場
2009-06-22 08:00:00 閱讀()
中國加入WTO已有幾年時間,面對“入世”之后的市場,中國的暖通空調業既獲得了更多的權利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義務。權利帶來的是機遇,義務帶來的是挑戰。現在,就看暖通空調企業如何充分利用機遇并從容應對挑戰了。
小型電制冷空調制造業
小型電制冷空調制造業是我國開放較早的行業之一。由于產品貼近市場,基本上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又受季節、氣候、能源政策、消費心理等諸多因素影響,因此國外企業在中國直接經營一般都不很成功。多數國外品牌只是采取注入資本或實行OEM 的策略,其實質上還是貼了洋商標的民族工業。相反,小型電制冷空調制造業倒是形成了幾個中國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和幾家“巨無霸”級的大企業。我國的小型電制冷空調制造業尤其是幾家龍頭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研發能力,長期以來與高校、科研院所也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幾家大企業在市場運作方面也日趨嫻熟。因此,小型電制冷空調制造業z*有條件在入世之后搶得先機,到廣闊的國際市場上與國際品牌一爭高下。
隨著我國東部大城市的人均GDP 達到3 ,000 美元以上,空調會像我國北方地區的供暖一樣成為住宅中的基礎設施。國內很多有先見的小型電制冷空調制造企業已經開始推出戶式空調產品。這一塊的市場空間很大。由于中國的國情與歐美不同,不能簡單照搬國外現成技術,需要認真作市場調研和技術開發。同時一些重要部件要盡快國產化,降低成本,讓普通老百姓能買得起、用得起。同時,還要考慮到住宅電力空調的大量投入對供電高峰負荷和峰谷差的負面影響,開發帶蓄熱(冷)的戶式空調、家用燃氣發動機驅動熱泵等新技術產品。
家用空調到了戶式空調這個層次,應當擺脫其“家電”屬性。對產品性能、制造、設計、安裝和維護管理都應該建立完整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從根本上保護消費者利益。這方面,我國的強勢企業具有資金、技術和營銷方面的優勢。但也要看到,國外許多家電業是依附在工業產品企業集團中,而我國現在要走一條家電業生產工業化產品的不同的道路。這需要企業進一步密切與高校、研究院所的關系,引進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由于我國以公寓式集合住宅為主的國情,戶式空調技術z*有可能形成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在加入WTO 后,可以向很多發展中國家輸出技術。
電制冷機制造業
電制冷機的技術要求較高,因此我國的民族電制冷機制造工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且多是在我國前幾個五年計劃期間發展起來的。在經濟轉軌時期,由于這些企業的技術陳舊、設備老化、產品機電一體化程度低,難以與國外品牌抗衡。因此,在我國沿海大城市,建筑空調用的電動制冷機市場可以說是z*早實現國際化的市場之一。世界知名品牌的廠商和跨國公司幾乎一個不落地打入中國市場。它們先是通過香港、而后在中國內地直接設辦事處和代理機構,并不斷地調整營銷策略,逐步在中國站穩腳跟。以貿易為先導,接著是資本的進入。通過合資、獨資、收購以及OEM 等方式,逐漸使國有品牌退出市場。電制冷機制造廠中大部分老國有企業還保存著母體,但它們的技術水平、經營管理的實力已經與開放之前不能同日而語了。
入世之后,對電制冷機制造企業來說,是機遇大于挑戰。當務之急是培養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國外企業在中國建合資廠,往往只投入資金、管理和現有技術,一般都不把它們的研發中心設在中國。而一旦有了新一代的產品或技術,它會以知識產權或無形資產的形式在中國增資擴股,逐漸把國有母體擠出董事會。因此,電制冷機制造廠必須有自己的研發能力,追蹤市場、追蹤國內外高新技術發展動向。特別是由于CFC 問題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開發新一代用氨、用CO2 或用空氣等天然冷媒的制冷機已經起步。只有有了自己的研發能力,才能有“造血”功能,才能逐漸創出擁有知識產權的自有品牌。有一種形象的說法是“二流企業出產品,一流企業出技術,而超一流的企業出思想、出規則”。我國電制冷機制造廠雖然不能馬上成為“超一流”企業,但借入世的機會把自己發展成一流企業還是完全有可能的。電制冷機制造廠的國有母體也可以通過強強聯合,通過上市,通過資本運作和合資等形式,做大蛋糕,擴大自己的份額。入世之后,電制冷機制造廠也可以借合資方的國際品牌效應“借船出海”,把產品或合資企業推到新興的市場上(如東南亞、東歐和非洲) 。
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制造業
相對電制冷而言,我國的吸收式制冷機制造業特別是直燃機制造業自主成份較大。幾家大企業中雖然有的是合資企業,但技術、工藝和市場基本上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國不但是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直燃機市場,而且某些產品的技術水平已處于國際領先。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方面,國外直燃機產品并不占優。但由于近年國內經濟調整和電力供應緊缺狀況相對趨緩等原因,直燃機市場并不樂觀。加入WTO 為一些優勢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些企業不應把目光只局限在國內,而應該到世界大市場去一試身手。但企業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優,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s*先,取得國際市場的入場券。雖然WTO 為我們打破了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但還必須克服技術壁壘和環境壁壘。現在大多數制冷機制造企業都通過了ISO 9000 系列標準認證,但這僅是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個條件。還應具備安全、節能等諸多國際的甚至是發達國家的質量認證。尤其是環保方面的ISO 14000 標準,國內有的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加入WTO 以后,當我們的產品在質量、價格和技術水平上實在無可挑剔時,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它們自己的工業,唯有祭起環保的大旗。應當說,一個管理有序的企業,通過ISO 14000 系列標準認證并不困難。關鍵是企業決策層的重視和企業員工的參與。
其次,世界能源結構正在經歷重大調整。根據美國能源部的預測,在10 年內,天然氣將超過煤炭成為世界第二大商品能源。因此,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將會對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直燃機有很大的需求。我國直燃機打入國際市場,此其時矣。
再次,我國有的企業已經通過外貿渠道將直燃機銷往國外。中國加入WTO 以后,我國的強勢企業可以通過爭取外貿自營權擴大出口。更可以通過在紐約、香港上市,在國際上為品牌造勢。也可以通過收購國外公司,利用它們的營銷網絡打入國外制冷機市場的主流圈。甚至可以在國外設廠,貼近新興市場(例如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俄羅斯、東歐和中近東地區) ,利用當地資源,就地生產。實際上,這也是一些跨國公司的經營策略。當然,這樣做的風險和困難也是很顯然的。要到紐約上市,我們的財務制度要與國際接軌,我們的經營必須有很高的透明度。國內某些不規范的市場行為和營銷手段必須根本改變。而z*主要的是需要大批有經營頭腦的、高素質的外向型人才。
末端產品制造業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風機盤管、金屬組合式空調箱、玻璃鋼冷卻塔、空調風口等產品的大量應用,空調末端產品進入工廠化生產。盡管大量進口、重復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換熱器制造和鈑金加工設備,但其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屬性并未徹底改變。大部分制造廠是鄉鎮企業,甚至出現了一個鎮上有幾十家空調廠的奇觀。改革開放的20 年間,大浪淘沙。能夠發展到現在的基本上是一些經營得當、質量上乘,并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企業。
面對WTO,這些中小型末端生產廠所面對的困難遠比主機制造廠大。過去可以依仗勞動力成本低和對國內不規范市場運作的熟悉與國外產品競爭。加入WTO 后,國外產品關稅降低、技術含量高,將會長驅直入。在國內的外資企業,經過多年摸爬滾打,也已融入中國市場。
末端制造中小企業只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面對困難,并按以下思路發展,也并非沒有機會:
打破地域、鄉域觀念,實行資產重組,打破“小而全”的格局,實行專業化生產;國內市場目前供大于求,中國加入WTO 以后,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啟動房產市場,促進空調末端產品的需求,但末端制造業的主要問題是生產能力過剩,即使房產市場啟動,也難以消化,進入WTO 以后,國內市場也會更趨規范;重組后的末端制造業,一定不要忘了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脈所在,只要企業有一定的技術實力,其實還是有很多高附加值的市場空間有待開拓,部分企業也可實現“柔性化”生產,制造有特殊要求的、量體裁衣式的非標產品;傳統的營銷方式必須改變,企業應建立網站,實現網絡營銷。
結束語
加入WTO,對我國暖通空調行業來說,機遇大于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國內很多暖通空調企業還是剛剛開始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暖通空調業由于與能源、環保、高新技術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已經不再是一個純技術或單一技術的行業。暖通空調業只有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擁有更多的復合型、q*化的人才,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使加入WTO 成為振興我國暖通空調業的新起點,使我國盡快從世界暖通空調大國轉變為世界暖通空調強國。
今日推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