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冷年的5000多萬臺到2011冷年站上1億臺的臺階,3年間,中國空調業走出了一波由規模驅動的增長行情。
“這似乎有點瘋狂。”一位分析師曾感嘆。他當時拿到的行業分月度詳細數據顯示,2011冷年的12個月里,空調產量大幅超過以往年度的任何一個月。不過,這已是強弩之末:2011年10月,空調行業生產量、內銷量和出口量同比s*次“三降”。至此,規模制勝、追求速度的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空調業轉型箭在弦上。
規模拉動不可持續
規模制勝既為企業贏得了巨大收益,也帶來了苦澀。
飆升!這是過去三個冷年,中國空調業留給外界的背影。頂峰出現在2011冷年,根據產業在線的數據,銷量在400萬臺以上的月份有10個,在600萬臺以上的月份有4個,5月更是創出700萬臺的歷史新高。三年的平均增速達到47%。
產業在線分析師索曉芳表示,如此大規模的增長主要源于兩點。一是政策層面的刺激,提前釋放了市場的消費需求。二是三、四級市場的啟動。
為了獲得更多的補貼額,企業紛紛擴大節能惠民和家電下鄉產品的出貨和銷售。去年節能惠民工程補貼退出前夕,這種狀況達到極致。相對于冰箱和洗衣機,空調三、四級市場在3年前只能用平淡來形容,但隨著企業對市場的培育日見成效,以及家電下鄉政策的推動,終于在2011年爆發。
擴張給企業帶來了巨大收益。根據2010年財報,美的電器、格力電器和科龍的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57%、42%和超過200%。然而這種喜悅并沒有持續太久,2011冷年當節能補貼額大幅下降,空調企業毛利水平開始不斷下降。例如志高2011年上半年營業額同比增加18.6%,凈利潤卻大幅下滑,而這并非個案。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企業此時本應通過提高銷售量保證利潤,卻發現由于基數龐大,留給他們的增長空間已經非常有限,而幾年來不停擴產埋下的產能過剩隱患逐漸變為現實。2011冷年結束時,行業庫存水平已經是2009冷年的兩倍。
規模制勝結出的另一個苦果,就是企業不愿意在產品品質和性能上下工夫。某企業老總透露,市場上很多變頻空調的制冷達到了標準,制熱效果卻非常差。“為降低成本,很多變頻空調壓縮機是變頻的,電機卻還是交流的。”他說,“變頻產品份額增加很快,但技術創新沒有實質性突破。”
當企業增長從拼規模轉向搶占對手的份額,競爭力從何而來?
轉型從美的開始
美的率先拉開轉型大幕,但也承受了陣痛。
“轉型”,不少空調企業早就給出過答案,一個只注重數量增長的市場,其發展必不可持續,然而在那段躺著都能掙錢的日子里,沒有誰會動真格。
z*終,拉開這次轉型大幕的是美的。去年年底,美的制冷集團開始瘦身營銷團隊,營銷隊伍過于龐大是美的以往過度強調上規模留下的后遺癥。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