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矛盾日益激化,2010年國家發改委發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把冷鏈物流的發展推上了政策層面。6月2日—3日,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美國駐華大使館農業貿易處主辦的第三屆中美冷鏈物流會議在鄭州舉行。會上中美雙方的冷鏈代表以及冷鏈物流各環節的代表分析了中美冷鏈物流存在的差距,更試圖尋求國內冷鏈物流發展的突破。我國冷鏈物流未來的方向有兩個,一是集約化發展,二是信息化發展。
一、我國冷鏈物流贏走集約化路線。我國農產品物流環節過多,是小農經濟的必然產物,這是和美國集約化物流z*大的區別。中國物流技術協會冷鏈物流標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衛戰表示,解決流通環節成本過高的關鍵是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產品產業鏈,“中國也應該像美國一樣走集約化路線。”生產的相對集約是提高農民在流通中的話語權、解決信息不對稱的主要途徑。
據記者了解,中國的冷鏈物流現狀的三大特點是:企業物流介入、整體供給不足和良好的政策環境,但是集中度非常低,前十名冷鏈物流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不到6%。中國冷鏈集約化發展是解決冷鏈環節過多的一個有效解決措施。
二、信息化是冷鏈物流發展方向。我國冷鏈物流在裝備和技術上與美國并沒有多大的差距,主要差距主要存在于冷鏈物流商業模式上,使用意識和整個物流環境都存在一定的差異。
行業內相關人士表明,先進的技術裝備確實能對冷鏈物流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化需要增加成本,需要新的技術如GPS、溫控、封閉站臺、WMS等,而冷鏈物流企業需要在人力、資源、資金上進行平衡,這不是很多企業能夠承受的。但是他坦言,技術裝備對企業發展確實非常重要,信息化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